网站地图
RSS订阅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面试技巧

阿里前CHO:马云面试HR只问一件事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1-7-7 16:16:12 人气: 标签:hr面试提问
导读:从远一点的角度看,有了业务的战略,才能形成组织的战略;有了组织的战略,才有人才的战略。很多HR只是落在了人这件事上,而这往往是事倍功半。HR要做的,是延长…

  从远一点的角度看,有了业务的战略,才能形成组织的战略;有了组织的战略,才有人才的战略。很多HR只是落在了人这件事上,而这往往是事倍功半。

  HR要做的,是延长组织的生命周期。一个组织类似于一个人,是一个生命体,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但是,在做组织的过程,在享受组织团结带来的更大利益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组织中人性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时代带来的层级结构中,下级的薪水、晋升、利益由上级掌握,人为了各种利益会扭曲本来的状况。

  而在所谓的互联网时代,其实能够让人有机会在回到人的本身的情况下,做到一些之前团结起来才能做到的事情。

  能够长期的企业都把初心做到了极致。那些长期的公司其实都常简单的,、战略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保持初心。

  一个组织,从一个初心非常清晰的、小而灵活的结构出发,发展到组织庞大,这个过程走着走着就会迷失,变成一个机械化的组织,人性被扭曲,被经济利益和机会所驱动。

  很多人创业的时候,起点并不是那么清晰。但通常能够创业成功的人,在利他思想方面,是有潜意识的基因存在的。

  我2004年进阿里的时候,从没想过今天它会做到这么大。当时还有其他选择,但有两个因素促使我选择了阿里。

  第一个,马云面试我的时候,没有问我做过哪些HR的工作,只问了我一件事——“你对金庸武侠中侠义怎么理解?”

  今天不管怎么评价马云,我知道他不是装出来的。他做事情的出发点,对公司的定位,肯定有很强大的利他的动因。

  我想,这公司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啊?这公司能活下去吗?但是,就是因为这两点,我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选择了当年还很不起眼的阿里。

  恐怖分子处决美女

  企业十年、二十年走下去,其实在最初一两年开始的地方,已经有分别了。当时做阿里云,开始每年几亿美金的投入,都是亏钱的。大家都反对,马云说必须做。

  做阿里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小企业不需自己养IT的人,不需要服务器和专业人员,存储跟计算有一个公用的平台来分担这些成本,它们只需要专注于自身擅长的地方。

  从经济的角度看,每年投入这么多划算吗?今天看来,阿里市值的一部分就是当年几十亿的亏损带来的。但是当年没人知道会有今天的利益。

  说回HR。HR最终是要建立这个公司的文化。文化是什么?无论是做薪酬福利、励激励、招聘、选育、提拔、考核,是为了什么?

  最终就是为了给组织留下一些可以传承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是贴在墙上宣传的,而是组织中相互的默契。

  这种默契,让组织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重要决策点上都能避过一些坑,让文化能够传承到每一代不同的人手中。

  所有HR的努力,如果不能沉淀成组织的默契,那就是一个失败的HR。前面说HR的输入是战略,那么HR的输出就是企业的文化。

  这种文化,能让组织的决策成本、沟通成本、执行成本大幅度降低,能让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还能保持当初的风华正茂。

  HR要帮助组织建立、沉淀、传承的是什么?就是战略上所谓的、愿景、价值观,而商业模式、业务、产品是最的。

  今天,一个组织区别于另外一个组织的根本原因,抽丝剥茧地来看,就是前者;而只要前者得以,做什么都会成功。

  以阿里为例,阿里的、愿景、价值观,是从来没过的。,回答了组织为什么要存在?组织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刚才讲的强生的,就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病痛。

  如果已经有了,就要让它传承下来。这是随着组织的成长,基本不会变的东西。而愿景,是衡量有没有达成的标准。

  阿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提出,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然后建立电子商务生态链,成为数据分享的平台等等。

  比如我2004年进阿里,当时公司的主要目标是营收、人均效率和C2C的业务,我做的大部分工作就围绕着B2B和淘宝。

  HR要能够让、愿景这些软的东西,变成现实的目标。HR要明白战略分解跟组织建设之间的过程连接,就有机会在高层的决策中有一席之地。

  基于和愿景,HR要因时因地、因状况采取不同策略。HR和公司的、愿景,组织要传承的东西以及传承的手段要匹配。

  阿里的文化基调之一是平做非凡事,相应的,我当初在招人方面的战略,就是大进大出。每年进2000—3000人,淘汰其中的1500人。

  当时的定位之下,阿里是不相信所谓的精英的。当时阿里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有的客户甚至在山村里,所以组织与人的策略要配套,主要招一些大专毕业,有过半年到一年工作经验的。

  阿里早些年是不做校园招聘的,因为工作很苦,学生刚出来是不习惯的。慢慢发展,开始做一些校园招聘,但主要针对二、三流学校里中等偏上的学生。

  马云当时是要做可以一代代下去的公司的,这决定了我们的人员选拔必须采用内部“”,要自主培养人才,大规模培训。

  招人是“宽进严出”,通常招一百多人,留下来的只有五六十,剩下的就送去前线打仗;中间用考核再刷掉一半。

  今天我们说什么马云的子弟兵,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2004-2007年,阿里大规模招人,人员流失率也到了100%以上,招2000人进来,淘汰1500,也可能全淘汰了。阿里现在3万5千人,有十几万的工号,就是这个原因。

  但那些经过高强度训练留下来的人,说被“”也好,他们对阿里的和情感的归属常强的。HR不只是要用激励、考核留住员工,而是要让员工与公司建立情感上的连接。

  我手下的每一个员工,我都打过不及格的分数。分数直接跟工资金挂钩,不及格就是没有金、没有任何晋升机会。虽然我损失了他们的利益,但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他们知道我打这个分数的原因,从不质疑。

  我给自己的下属打不及格,其实并不影响组织的凝聚力。有伤疤,才会让组织更加紧密,风花雪月、天晴日丽的时候是形成不了团队的。只有打恶仗的时候,才会形成最原始的那种具有江湖气息的组织。

  所以,组织必须经历从团伙再到团队的。如果一进来就是你有你的事,我有我的事,大家戴个面具,进会议室商量、沟通,好像都同意,好像也没同意,出了门心里就自己嘀咕。这个组织迟早会逼近死亡的。

  所以做领导的,心要慈悲,刀要快。不行的人你要拉他、扶他,那就跟钝刀子割肉一样,还撒点盐,就是不敢下这一刀。

  其实我打过不及格的人,他们“死亡”的概率会小很多;反而如果永远让他处在合格的场景之下,他“死亡”的概率会更大。

  这听起来很江湖。其实做HR很需要关于人性本身的常识性的理解,遗憾的是我们被那些所谓的招聘、激励等等套化了,很多套的东西往往会让这个组织更快地逼近死亡。

  回到刚才的例子,阿里后来有段时间停了所有外部请来的培训,开始让内部的人自己讲。所有的人,谁想晋升,谁先讲课,以此来促进干部培养、发掘人才、梯队建设。

  最好的领导首先是最好的老师,领导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反馈。我相信,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去教。阿里训练自己的子弟兵,自己培训,不从外边找人。

  所以HR是个手艺活儿,这个手艺活取决于:第一,对企业的初心和发展阶段的理解;第二,对人性的理解。

  组织发展的历程是,从最早的团伙到团队,再到组织,到生态。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团伙没有边界,有事大家一起干,这是早期创业公司最典型的状态。

  刚才说HR必须要懂战略,战略不是那么的东西,就是、愿景、价值观。组织一定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了最开始的价值观。

  50、100人之后,分工、沟通、协作的成本,就开始几何级数地复杂起来。100以下,最好用团伙作战的方式,决策就由拍脑袋决定。

  这时候拍脑袋的决定未必就比规章制度约束之下精打细算出来的来得不科学。HR此时不需要做那些体系性的东西。

  100人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门槛,100人以下的组织要做得尽量的“软”,不需要明确的岗位、薪酬,混沌运行;而100人以上的组织就要尽可能做得“硬”,这些条条框框要做起来。

  一个组织如果有100人以上,就需要有人专门力资源的工作了。要考虑岗位职责、分工协作、决策机制、授权、财务权限、考核体系、流程等等,就会复杂起来。

  100人到500人之间,分层协作的流程和授权体系的建立,就需要HR发挥真正的作用,完成业务流程的梳理。

  业务流程就包括产品制造的过程和制造过程中的权责分工,比如制造行业,工厂经理下属领班、工段长,分别是什么责任,应该怎么管理、激励;销售跟工厂两端又应该怎么在激励的匹配上去解决差异问题。

  这个阶段HR不需要想太多,要专注在流程上,要帮助公司度过混沌无序期。500人再往后,业务通常已经开始多元化了,有不同的业务线,通常都有事业部制了。

  比如说淘宝创立的时候,管理办法是另外一套体系。这时候要有一定的母体性的基础规范,文化架构、激励励、绩效管理、干部培养等框架,作为基础的运营规则和机构;

  就像淘宝,我们给淘宝开了和阿里完全不同的股权方式,在淘宝工作的人,股权相当于阿里的十几倍。因为不确定性和风险远大于阿里。

  再比如阿里影业,一个三、四百人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公司。我在阿里影业的时候,他们要做阿里集团干部考核的那一套东西。我说不能做,这个公司还没打过仗,连谁是干部都不知道,怎么做干部考核。

  5000人以上到10000、20000人,除非开始高度的跨界经营,否则就应该拆成更小的单元,小的事业部,允许在事业部里授权,允许和母体不一样。但是基本的、愿景、价值观,干部的基础标准,不能丢掉。

  HR要做的,就两件事,怎么分配利益、怎么决定。组织小的时候不需要太多规范,大一点再去规范;再做大以后,反而又要拆小再来做。

  阿里做到很大的时候,我们把公司拆成35个事业部,淘宝、支付宝全部打散,就是为了回归到组织的最佳规模。

  今天讲互联网时代,界、无层级,其实优秀的组织往往在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规律中循环。在这个动态里,HR要根据不同的状况做不同的规划。

  就像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曾在公开场合提到的那样,“除了阿里巴巴,目前中国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组织能力都常不过关的,包括美团在内。一家公司很可能有100分的空间,但因为组织能力不够,只达到了60分。”

  阿里好的经验和做法绝对是值得所有企业去借鉴和学习的。所以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你想近距离接触这个业内标杆企业,切身感受阿里文化,学习阿里成功之道。

  618专属行程:特邀原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张琳老师,主题分享:《阿里管理三板斧》、《阿里体系》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